梵高:疯狂而无悔的爱着
我有个学艺术史的朋友,相聊几句,发现即便看过许多名家作品,梵高依然是心头最爱。
不,用她的话,应该是:越是对比,越是觉得梵高可贵,越是爱。
今年一月去了一次荷兰,在梵高博物馆从早上呆到闭馆,实在是,怎么说呢,内心情感涌动。不可否认的,梵高是一个天才,是一个“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人,他的话将情感和美感融入,偏偏特别动情,偏偏特别美。
以下我将根据梵高博物馆的解说(没错我拿了一个本子记了一路),和一些来自度娘维基的补充,以及特意重看了一遍蒋勋讲梵高,来探讨一下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里。
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要结合艺术家创作时的背景和心境。一个艺术家的成就,要看他对后人的启发。
梵高在1880年决定开始正式画画,那时候他27岁,他搬去乡下跟他的父母住。作为一个没有工作的单身狗,被爸妈嫌弃是必然的。。那时候的梵高,虽然在画画,但是日子过的很压抑,这可以从当时给弟弟提奥的信里看出,他自嘲自己过的连条狗都不如。当时的作品普遍比较灰暗,颜色比较单一。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画出了《吃土豆的人》。准确地说,这幅画是1885年画的,但在那之前,画家已经开始构思练习了。
吃土豆的人为什么是名作?蒋勋说,梵高当年画矿工画农民,是一种救赎,他想救赎自己,而他拿起画笔的时候是在画他无法救赎的人。而我最感动的是,梵高在自己被人嫌弃无法救赎的时候,居然还有怜悯之心去同情他人。吃土豆的人里,柔和的灯光,昏暗的房间,“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 - 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
【吃土豆的人 potato eaters, 1885】
1885-86年,梵高在安特卫普进行了短暂的学画。
[Skull of a Skeleton with Burning Cigarette,1886 ]
梵高在1886年去巴黎,可以说,这家伙终于踏上了艺术这条不归路。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呢?莫奈,马奈,毕沙罗,罗丹等等艺术家在巴黎正以“先锋艺术”的形象大展头脚。梵高就像一个小粉丝一样,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住进巴黎蒙马特。那段时间,他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开始经常出门去画这个城市,画市郊,画静物。这时候他的作品开始出现明媚的颜色。
[塞纳河上的桥 Bridges across the Seine at Asnières, 1886]
[Fishing in Spring, the Pont de Clichy (Asnières), 1886]
当时的法国很流行日本艺术浮世绘,有人认为是浮世绘“活在当下(living in the moment)”的精神深受小市民的欢迎而奉为主流思想。梵高期间也模仿过好几幅浮世绘。
[艺伎 The Courtesan]
[李树 Flowering Plum Tree]
[歌川广重原画 Plum Park in Kameido]
对梵高来说,油画就跟文字一样,只是另一种表达方式。
注意,这时候是19世纪,在之前一点点,古典主义着重的是形体和轮廓,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缓微妙的明暗色调,也就是说,一张油画就像是咔嚓一张照片一样。
而当时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开始强调不同的光影对色彩的变化,莫奈有许多捕捉统一景物在不同光线下色彩的油画,也就是像在照片上加了不同效果的滤镜……
而以梵高为代表的后印象派,则是将心境画入作品中,主观意识的表现取代了客观的描绘。
后印象派又启发了后来的野兽派(马蒂斯)、立体派(毕加索)、象征派、表现主义等。
1888年,梵高搬到了阿尔勒。他的精神开始不正常了,但是他的作品色彩更明亮,他也更狂热地去尝试新手法。
[向日葵 sunflowers 1888]向日葵是一个系列,有多个版本。
[黄房子 The yellow house, 1888]
[罗纳河上的星空 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1888]
在阿尔勒的时光应该是他最开心的时候。他为此还画了自己的房间给好基友高更,邀请他前来同住。
[在阿尔勒的房间 Bedroom in Arles]
然后高更来住了。两个神经病的碰撞结果就是在1888年圣诞节前夕,两人大吵了一架,于是发生了著名的割耳事件……
我想,人的情绪有时候像一碗水,寡情的人水少,碗怎么晃动也不会洒出,因此看上去很平静。而梵高这样的疯子,情绪太丰富,水已经要溢出,稍微一晃动就一发不可收拾。和高更的争吵一定是让他伤尽了心,于是他想换一个方法转移痛苦,然后……对,他就把耳朵割了……
随后,他被送去了圣雷米的疗养院。事实上是,梵高挺享受在疗养院的日子。因为很安静平和,没有什么可以让他情绪波动。他像是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现在终于不用被外界打扰了。
1889年。他在精神病院里,画出了《星空》。那大概是梵高内心最纯净的颜色。
[星空 the starry night, 1889]
[杏花 Almond tree blossom,1890]
1890年,他在法国的Auvers-sur-Oise画了《麦田里的乌鸦》。根据梵高博物馆的解说,这幅画并不是他的绝笔。梵高的绝笔是一副植物的根交错的画。不过画完《麦田》没多久,他就被发现开枪自杀在麦田里了。
PS:有文说梵高并非自杀,而是被附近儿童开枪误杀,为了保护儿童他就干脆装自杀了。?不确定其真实性,倒是觉得,以梵高的性格,包庇别人的过错也不奇怪。
[麦田里的乌鸦 Wheatfield with crows, 1890]
关于梵高的几个细节:
1,梵高割耳朵事件:事实上梵高并没有割掉一整个耳朵,只是割下了耳垂上一小片。据说是因为忍受不了精神上的煎熬。然后他很脑残地把这片耳朵送给了他当时的心上人——一个妓女。这不废话一定会吓到别人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啊!
2,有那么多梵高的自画像。事实上并非他自恋,而是因为画家请不起模特,拿自己下手不需要花钱。
3,就像前面说的,《麦田里的乌鸦》并非梵高最后的画。
4,梵高死后,他最爱的弟弟提奥也没有活多久,就跟着哥哥走了。两人被葬在了一起。世人现在需要感谢的,是提奥的妻子,是这个女人让梵高的画被世人发现,而享誉世界。
开启不同于前人的艺术,启发后人的艺术,这就是梵高作品的伟大之处。
但更多的伟大,来自梵高的作品能打动人。高更的伟大在于他的自我和反叛,莫奈则是对人/自然/艺术的爱,相比这两人,梵高的生活更为不堪和落魄,但是他的作品里永远是明亮的,美好的,纯真的,积极的。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和坚持纯粹的艺术之美的交合。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的作品特别能打动人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