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当前位置:>>趣味美术>>正文

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的真实校史究竟是怎样的?

来源:美术艺考 时间:2015-11-04 作者:美术高考培训
喜报

校史这事儿相当复杂庞大,而且还牵扯到两个学校……不过这两所学校校史的确非常重合,可以一起讲,因为即便是单讲其中某一所的校史也必须要扯到另一所。

先直接给一个该文的基本大前提:两校目前给出的官方校史是伪校史。

具体理由后文中有详述,简单说就是中央美院并不像它自己讲的,是「中国历史上前列所国立美术学府」,央美之前办的90周年校庆也不是真的90周年,最多就是60几周年。1918年在北平成立的北平艺专跟央美没关系,北平艺专反而是中国美院的前身之一。

而中国美院对于合并北平美专一事,在官方校史中绝口不提,也很匪夷所思。大家如果看到相关材料也请不吝分享,共同讨论这一现状的缘由。

不管为何,在这个问题上两校倒是形成了默契。尽管在很多的出版物中这件事已经被说得很清楚了,但是两校官方校史依然无视史实自说自话。

下文给出的内容全无杜撰,信息基本来自两校校友自传,选取的也都是没有争议的内容。

以下是正文:

中央美院的官方校史追溯到了1918年成立的北平美专。中国美院的官方校史追溯到1928年成立的国立艺术院,两校的诞生背景很不相同,但在日后的漫长岁月中交流不断,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重要且传奇的两所院校。

故事从1918年讲起。1918年成立的北平美专,全名是「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也有说是「北京美术学校」),是一个中专,也是中国比较早的一个美术学校,(真正最早的美术学校是刘海粟建立的上海美专,私立性质)。北平美专首任校长是郑锦,他是留日回来的,读的西京(京都)美术学院。当时留日的艺术家回国后一直没成为主流,比如弘一法师李叔同,这个东艺大毕业的高材生最后也选择了归隐。

▲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大礼堂正门

郑锦在日本的时候成就相当不错,在日本,获得艺术界完全接受并褒奖的华人艺术家是很少很少的。但他的院长头衔最终被留法回来的林风眠取代,这一次交接,也打开了后来中国艺术界的风起云涌。

▲郑锦(1883—1959)又名瑞锦,字褧裳,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雍陌乡人,是中国近代绘画史上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和画家。

我们都知道林风眠是今天中国美院的首任院长,也是中国美院的灵魂人物,但其实林风眠回国之初曾任教于北平美专。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 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林风眠早年留法学画,在第戎美院学了不久被老师推荐到了更有名的巴黎美院,巴黎美院到现在还被很多人认为是艺术殿堂,在当时更是世界最高的艺术学府。他在留法期间结实了蔡元培。蔡元培当时就是去欧洲物色杰出的中国留学生,为民国寻求人才的。当时留法的还有徐悲鸿等人,但是当时巴黎美院的教授以及法国艺术圈明显对林风眠更加接受,也更加赞赏。林风眠的创作接近野兽派这种当时的先锋流派,徐悲鸿那一批学的比较土一点,走的古典写实。(直到后来,这两位艺术家分别领导的杭州艺专和北平艺专也都延续了这两种不同的方向。)原本流派之间也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不得不说古典技法中的一个硬伤,就是需要长期的训练,而现代主义的绘画更加需要艺术天分而不太看重技法。所以林风眠因为良好的艺术天分在巴黎获得很好的口碑,徐悲鸿因为在法国正经学习的时间很短,对于一个古典画家来说还远远不够,技术上不够成熟,当时完全是默默无闻。徐悲鸿等人在法国流传较广泛的一段轶闻,是说他们曾经排队举着中国画在法国游街,但是无人问津。

▲徐悲鸿(1895-1953年),原名徐寿康。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这种情况下,蔡元培没有意外地选择了林风眠回国任教(同时他们两人也私交不错),接替郑锦出任北平美专校长。郑锦因为当时北洋政府干涉学校事务,愤然出走,留下一个将要分崩离析的美专。林风眠接手这个烂摊子,面临了更严峻的形势。没过两年,蔡元培有了新想法,他觉得北平美专已经无法收拾,决心跟着刚刚稳定的南京国民政府,南下重建一批理想的学校。

于是在1928年,蔡元培在西湖边创立了「国立艺术院」,同时在上海创立了「国立音乐院」,这两所学校分别是今天中国美术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成立的时候都是研究生院,是当时的最高艺术学府。所以门槛很高,头两年甚至都不招本科生。北平美专那时候还是军阀控制的一所中专,杭州的这所新学校上来就是研究生院,档次差得很大。所以蔡元培请林风眠来国立艺术院当首任校长,林风眠马上就答应了。林相信在这里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北平美专离开了林风眠后马上沦落,十数年间几乎没有出现在近代艺术史里,现在要考据也变得非常难。这些年里江南一带的学校欣欣向荣,南京的中央大学,上海的震旦(复旦),杭州的浙大等等,其中当然也包括国立艺术院。

▲国立艺术院,1930 年蔡元培题。

▲国立音乐院正校舍

当时南京的中央大学因为吸引了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和硬件,在当时很有优势。徐悲鸿也是这个时候回国,顺利地在中央大学的艺术学院谋求到了教职。但是徐悲鸿对于这个环境不很满意,因为在艺术界当时中央大学说不上话,说点什么都被艺术院校鄙视,跟今天的情况有点像。吴冠中先生生后公开的信札中,也提到过他和吴大羽讨论中央大学的美术主张如何如何不靠谱,也侧面反映了徐悲鸿的艺术理念在当时没有市场。

到杭州后林风眠开始在杭州艺专实现自己的理想,请了法国的油画教授,日本的设计教授,还请了潘天寿来学校任教。林风眠在聘请老师方面很有能力,眼光独到。他在国画教员的选择上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在北平的时候就请齐白石出山,齐白石当时还是一个画卖的很好的乡下老头。但是林风眠一个留法回来的人,才不管这个,直接就请齐白石过来当大学教授。

到了杭州也是,不光重金聘请外籍教授,还请来潘天寿坐镇国画科。潘天寿当时作为一个年轻艺术家,资历浅薄,还不是今天被认为的民国四大家,但是林风眠眼光独到,也成就了这一段佳话。

▲国立音乐院正校舍潘天寿(1897—1971),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杭州艺专两年后降格成了大专,名字也改成「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原因是当时的中国与其要一所高端大气的研究生院,还不如要一个更加基础的专科来的实际,更能培养实用人才。学校因此也可以延长学习时间(研究生是两年制,专科就可以延长到四年,加上三年的预科,连起来就是七年,相当于现在的硕博连读了),林风眠认为这更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但是很快,日本攻破上海,所有学校向大西南撤退。撤退中诞生了许许多多故事,具体不多说,最有名的一段故事可能是北大、清华、南开在昆明合并,称「西南联大」。合并在当时是非常实用的一个做法,很多人不知道,杭州艺专和北平艺专,这两所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学府也在这个时候合并了。

▲西南联大旧址

合并之后,改称「国立艺专」,所以今天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在这一时期的官方校史是重叠的。因为两所艺专各自不服,林风眠请辞,政府派了滕固啊吕凤子啊等等好几个人轮番来当校长,都当不长久。两校当时内部矛盾很大,主要原因就是北平人少,杭州人多势众,但与此同时,政府给两校的拨款相当,因为资源分配不均,就内部动乱。

(丁天缺先生在自传中也提到了这一段往事:

1938年初,接到教育部命令,国立杭州艺专与国立北平艺专合并,改称国立艺专,正式迁校湖南湘西之沅陵,校址在沅江北岸的老鸦溪,改校长制为校务委员制,以林风眠为主任委员,北平艺专的校长赵太侔及其西画系主任常书鸿为副委员。不日即由水路进发,穿过洞庭湖,先到常德,在常德逗留了十多天,取齐了换乘汽车,直达沅陵。

当我们到沅陵时,北平艺专的师生已先到了,他们真可怜得要命,全校只有十多名教职员工,学生还不到三十名,校产几乎等于零。跟杭州艺专来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但不到两星期,学校便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学潮。主任委员林风眠半夜出走了,留下一纸便条,已逃往桃源避难去了。第二天一早,这意外的消息便传遍全校,邱玺带头号召好多同学,了解个中原因,商讨应付对策。

林先生为啥出走呢?主要是北平艺专的部分主要老师常书鸿、李有行、王临乙、庞熏琹等人,伙同杭州艺专的部分主要老师刘开渠、雷圭元、王子云、李朴园等,联名要求风眠先生辞职离校而引起的。但李有行、王临乙、刘开渠、雷圭元、王子云、李朴园等人,都是林风眠创办杭州国立艺术院时,从北平带来杭州的干将,在杭州又力图加以培养的亲信。缘此,同学们格外感到义愤填膺,将这八位逼迫林先生离校的人,斥之为「八凶」。)

丁天缺先生的回忆录相当精彩,包括吴冠中、赵无极等先生的自传,都提到了当年的往事。各人有各人不同的想法,也是历史的玩味之处。

▲丁天缺(1916年—2013年08月20日),1935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院),师从吴大羽,后担任他的助教,与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是同窗。

学校跌跌撞撞等到了抗战胜利的这一天,和别的学校一样,艺专的学生少了很多,有的走失,有的留在了当地,比如后来做了台北故宫院长的李霖灿,就离开了艺专留在云南研究纳西文化,最后去了台湾。有的则去了延安,比如后来中央美院油画主任罗工柳、和《开国大典》作者董希文等等就去了延安,参加了延安鲁艺。他们后来因为政策原因去了中央美院任教,但他们的作品不像中央美院的苏派风格,而是柔和了很多表现主义的风格在里面,这跟他们在杭州的求学经历有关。

▲董希文所画《开国大典》

国立艺专最终在杭州复原,恢复「杭州国立艺专」的名称。当时两校的学生都到了杭州,北平艺专的师生们并没有回到北平,而是以合并的形式并入了杭州艺专。

今天中国美院没有把自己的校史连到1918年的那所北平美专是合理的做法,虽然他们完全可以这么做,这么做也可以拉长中国美院的历史,但谁都知道中国美院的灵魂和主体都承袭自1928年的国立艺术院,合并进来的北平美专不管从人数上还是文化上,都没没有对杭州艺专产生什么影响。反而中央美院后来把自己的校史连到了1918年成立的北平美专,是不对的,一方面本来就不是同一所学校,另一方面中央美院有自己的红色传统,勉强和1918那个北平美专扯上关系,文脉也不符,对一个学校来说不见得是好事。

中央美院所承袭的其实是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徐悲鸿在北平重新创建的新的北平艺专,以及延安的「鲁艺」。

▲延安「鲁艺」旧址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延安「鲁艺」一直作为革命根据地的艺术宣传机构,承担了社会主义题材的主旋律创作任务,当中清一色的左翼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在院校调整后,构成了后来中央美院的主心骨。

徐悲鸿接手了中央美院的组建工作,他将自己在1946年创办的新的北平艺专和延安来的这支红色队伍进行整合,整合过程中其实还有很多插曲,包括当时同时接受了不少留学回来的年轻艺术家。

当时吴冠中从法国回来,因为编制已满没能回到杭州艺专教书,经老同学董希文推荐来到中央美院,但吴的理念和徐悲鸿完全不同。建国初年那会儿还照着民国规矩,校长要请新聘教员吃饭,见了面,两人除了因为同是宜兴老乡寒暄几句外,再无一句可说。这样的故事很多,所以徐悲鸿维持着中央美院的教学工作很不容易,下面的人出身不同,背景不同,观念更不同(现在看来这是很多元很开放的一个状态,但因为不符合大环境,慢慢像吴冠中这样的异类还是被赶去了其他地方)。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徐悲鸿人生最成功的一年,他的艺术主张获得了政府的肯定,成为了后来统治中国30年的艺术大方向,徐悲鸿的名字也随着革命的洪流变得家喻户晓。

骨子里徐悲鸿的艺术理想也是小资的,也是资产阶级的,这从他的自传中就能看出来。他在法国学的是古典主义绘画,这原本就是贵族们的娱乐消遣,但古典的写实技术正好适应了中国当时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道路,可以用来表现工农兵形象,跟苏派的写实风格容易衔接,于是两者不谋而合,统治了艺术界后来的发展方向。

▲徐悲鸿名画《八骏图》,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

与此同时,潘天寿领导下的杭州艺专被迫分出了自己的建筑科和图案科,建筑科去了同济,成为了同济大学的建筑系,图案科去了北京,和北平艺专的图案科一起变成了后来的中央工艺美院,也就是今天的清华美院。与此同时,杭州艺专的毕业生胡一川南下广州组建了广州美院,并担任前列任校长,胡一川在杭州艺专的同窗沈福文后来辗转来到重庆,成为四川美院的院长。这所民国艺术的代表学府,最终拆分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几所美院,而杭州艺专剩下的主体则成为了日后的浙江美院。

▲中央工艺美院招生旧照

当时全国院校大调整,除了国立艺专,其他艺术院校也都被拆了并并了拆,比如稍差一点的苏州美专去了南京,和上海美专以及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了今天的南京艺术学院,中央大学艺术系成为南师大的美术、音乐系。又比如广州美专去了武汉,变成了现在的湖北美院,鲁艺的另外一个分支则调去了东北,变成今天的鲁迅美院……当时除了按照专业类别划分学校之外,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打散民国时期的重要学府,建设新中国自己的重点大学。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原本的教育中心从江南转移到了北京,北京的院校一跃成为中央院校,获得了极大的资源优势。

如果说民国的艺术史就是中国美院校史的话,那么在新中国初期的30年里,中央美院则成为了中国艺术的代表,有着完全的统治地位。当时全国风行苏派写实技法,而其中中央美院又是写实画的好的的。靳尚谊等人日后也成为中国美术界的权威人士。央美的毕业生不但被调配到各艺术相关用人单位,也被美协、画院广泛吸收,同时还很受其他美院的欢迎,一些优秀青年教员被调派到了各个地方美院任教。到今天依然可以看到,美协领导央美的占了半壁江山,各个地方院校也都有很多老教授是从央美毕业。

浙江美院则因为潘天寿的领导,走上了另一条路。潘天寿先生曾两度主持浙江美院,他与其他以西画见长的校长不同,因为自己对国画的重视,同时也因为对林风眠的治校方式有不同意见,努力地发展美院的国画学科,浙美带头成立了国内前列个国画系,系内又分出不同画种,篆刻等技术也被正式引入国画教学,这些具有前瞻性的改革也带动了其他院校的院系调整。潘天寿晚年很重要的工作是抵抗社会主义写实风格清洗国画领域,他培养的一批青年教师成为了后来名噪一时的浙派人物画代表。现在中国美院因为在水墨画方面具有的压倒性优势,跻身世界前十的艺术院校,很多人都认为这主要是潘天寿的功劳。

因为两校治学方式不同,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央美院重油画,中国美院重国画的观感。

新中国初期的30年里,苏派绘画在浙江美院始终适应不良,这可能是因为早先的文人传统与欧洲现代主义对浙美的影响太深。但苏派技巧在中央美院、鲁迅美院这样的红色院校里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改革开放后,因为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艺术界的着力点快速转向当代艺术和现代设计。从浙江美院那段「卖了校车给学生买外国书籍,启蒙了85新潮」的轶闻开始,全国各个院校前前后后都开始瞄准当代艺术这个新鲜事物,大家突然又站回了同一条起跑线。在这之中,地处北京最为便利的中央美院和起步最早的浙江美院成为了当代艺术中的领头羊,再一次写下了两校的艺术传奇。

如今,两校交流依然频繁,前有浙江美院的黄宾虹先生、刘开渠先生赴中央美院任教,后有中央美院的江丰、蔡亮等画家赴杭教学。最近的一次人员调动是中国美院前院长潘公凯先生,调任中央美院担任院长一职,为两校的发展交流做了很多贡献。

(PS:百度百科用的是两校的官方说法,代表两校官方的自我认定。维基百科是独立的系统,不完全准确,但相对客观。)

建议参考维基百科: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

天籁荣誉